牛奶,对于现在的中国消费者来说是再普通不过的商品,但如果时光回溯到上世纪80年代之前,牛奶可是地道的好东西,即便是在首都北京,喝奶难也曾是让政府和百姓头疼的难题。
伊利集团乳业博物馆内,一张45年前的“月份付奶卡片”每每吸引参观者的目光。40多年来,这张小小的票证见证了伊利从奶牛场到乳业航母的蜕变。而许多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北京人也都有类似的记忆,到了会“打酱油”的年纪,每天都要提着小奶筐跑到大院的传达室去取奶,把奶卡交给传达室的大爷,看着大爷在上面盖个红戳,然后高高兴兴地取奶回家。
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,“票证经济”年代缺的牛奶,到如今商业化时代已是随处可见。
数据显示,1978年,中国的鲜奶总产量仅为58.3万吨,2017年,全国牛奶产量达到3545万吨,较之1978年翻了60倍。2017年中国乳业市场总销售额为3753亿元人民币,是2007年的3.7倍,超过了同期GDP的增长。
中乳协展会涵盖全产业链
中国乳业在改革开放中迎来发展黄金期
改革开放的春风拂遍神州大地。上世纪90年代,中国乳业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。国务院批转的农业部《关于加强发展畜牧业的报告》中说,“提高蛋、肉、奶在食物中的比重,要进一步加强对畜牧业的领导。”这是中国政府头次将“奶类”列入中国居民的食谱中。在此之前,政府已放开了政策,允许私人饲养奶牛,一些地方还出台了购买奶牛的优惠政策。同年,中国奶类总产量达到475万吨。
1992年,邓小平在深圳的南巡讲话,掀起了改革开放又一轮高潮。1993年,经过股份制改组,“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”成立;1996年,伊利股份挂牌上市,成为中国乳品行业头家A股上市公司;1999年,伊利成立液态奶事业部,开启了中国乳业“液态奶时代”……
从1984年生产出国内的一杯工业化酸奶、1985年生产出一块奶酪,改变我国奶酪依靠进口的历史;1997年生产一包早餐奶,乳业市场进入细分时代……如喝着牛奶长大的孩子一般,三元食品也在生机勃勃成长着。
1997年整合奶业资源和麦当劳50%权益后,北京三元食品有限公司成立,作为北京控股有限公司成员在香港上市,标志着三元食品进入了现代乳业发展新阶段;2001年改制成为北京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;2003年在上交所挂牌上市。
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乳业市场可谓“群雄割据”,大家各自经营着区域内的小“地盘”,即使技术有了突破,牛奶依旧只能滋养少数人。对此,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名誉理事长宋昆冈回忆:“过去农村的消费者只能喝奶粉,因为牛奶运输不过去。1984年,内蒙古扎鲁特旗乳品厂引进了国内一条常温液态奶生产线。”
随着伊利等常温液态奶的异军突起,扩大了运输半径,牛奶从北方销到南方,常温奶走进了三四线城市和农村市场,改变了国人的饮奶习惯,强劲的消费力量带动了我国乳业的整体发展,使我国乳制品市场得到快速增长。乳业从企业建设、技术拓展、政策引导、行业标准等方面都有所推进。这段时期,伊利、光明、蒙牛以及三元逐步脱颖而出,中国乳业进入快速发展期。到了2005年,伊利成为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亿元大关的中国乳品企业。